“贵州绿茶”引领黔茶品牌破局之路
贵州绿茶,秀甲天下。
茶乡魂 周访华/摄
茶叶是我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强势发展,已成为助农增收、精准扶贫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绿茶是具有广泛市场与发展潜力的贵州优势茶类。“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在贵州”是贵州打造高品质绿茶产区的决心。2019年,贵阳海关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529批、4008.8吨、1.3亿美元,其中绿茶101批、1443.8吨、1633.3万美元,同比2017年分别增长46.4%和50.5%。2020年1季度,贵州绿茶出口额2236万美元元,比2017年增长24.1%。截至2020年5月,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依据《贵州绿茶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已分五批次共授权285家企业使用“贵州绿茶”地理标志,同比2017年用标企业增加了30%,全省茶叶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雨林认证已超过20万亩。大地标助推大脱贫。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使用贵州绿茶地标的285家企业中,涉及茶园面积60万亩,涉及带动近10万茶农脱贫致富,涉茶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9287.5元。贵州绿茶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并为“品牌强农”探索出了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茶山云瀑 程文涛/摄
传承创新,“贵州绿茶”航母起航2017年,“贵州绿茶”成为全国省级茶叶类第一个国家级农产品登记保护产品,开创了全国省级茶叶类地标品牌保护的先河;2018年,在长沙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贵州绿茶”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2019年,“贵州绿茶”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所属的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品牌价值达129亿元。……近年来,贵州绿茶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吸引了江西、四川等省份茶叶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相继前来我省学习交流贵州绿茶品牌建设经验。是怎样的竞争力让贵州绿茶产业按下“快捷键”,跑出了加速度?打响贵州绿茶品牌,首先在于锻造出了贵州绿茶独特品质。
春满茶园 卢庆文/摄
1939年,国民政府农业部决定在湄潭建立“中央农业试验所湄潭实验茶场”,1940年2月1日,中央实验茶场正式在湄潭成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开始研制了“湄绿”等系列产品。1953年,贵阳茶厂在“湄绿”工艺的基础上,生产“黔绿”系列产品, 1959年“黔绿”产品已开始外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湄绿”、“黔绿”就是“贵州绿茶”的前身。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划定,“贵州绿茶”指在贵州省境内9个市(州)61个县(市、区)贵安新区范围内, 具有生产资质的茶叶企业,选用适制绿茶中小叶种,如湄潭、石阡、贵定、都匀等等地方群体良种、福鼎大白茶等品种,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加工出茶叶水浸出物≧40%,感官品质具有“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鲜明特点,并经持标人授权生产销售的绿茶产品。“在全省绿茶中找共性,在全国绿茶中创个性”,贵州通过工艺的融合创新,独创了新工艺标准并实现了自动化加工,“贵州绿茶”产品个性突出,内含成分丰富,涌现了绿宝石、兰馨、栗香、正德号等一系列优质绿茶品牌。2017年,雷山脚尧茶业生产的“高山绿茶”以独特的嫩栗香、浓爽味入选十九大会议用茶,作为中办、全国人大接待用茶。保质保量,安全是产业生命线好生态出好品质。贵州,这一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全境高原的茶区孕育出贵州绿茶的独特品质,而这正是贵州茶产业的最优竞争优势。保护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坚持质量安全为核心不变,我省提出了“宁要草不要草甘膦”口号,坚守干净黔茶的质量底线,特别是在全国“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上实现农资商品条形码准入,发放农户农资购买卡、农资销售凭证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重点抽检异常农户的茶叶质量安全。
贵州在干净黔茶的实践中,探索了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土壤微生态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四个层面,立体推行全域生态化,全面推行高标准生态茶园。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园去化学农药化、茶园节水灌溉等“减量化”行动,2019年全省农用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取得了较好成效。
同时,坚守“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茶园战略,力争每一片茶叶的安全、绿色、环保。支持企业和种茶大户规范茶业生产,推动绿色、有机、雨林等认证,逐步建立茶园登记发证和茶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全面实行无公害化栽培管理,禁止使用违禁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
按照园区生态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的品质要求,在今年即将出台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明确一个章节划定保护区对生态茶园进行保护,对茶园周边环境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全面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制定《贵州绿茶生态茶园建设标准》,有力维护贵州绿茶面积的稳定性,保障贵州绿茶的生态品质。
聚指成拳,组织建设驱动大发展品质争上游,品牌集群怎么做?
建立组织,构建起“贵州绿茶”运行的保障机制。
2010年,全省3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了“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下简称“促进会”)。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协会平台”的运作模式,促进会组织实施“一二五战略”,即打造一个“贵州绿茶”公用品牌,突出“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两大工程,建设“组织领导、品牌塑造、市场开拓、技术支撑、文化创新”五大体系,划定质量安全红线,守住品质独特底线,确保品牌特色生命线。
手工制茶 周访华/摄
规范的“贵州绿茶”品牌标识、统一VI体系;申报了“贵州绿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定、发布了《贵州绿茶栽培技术规程》、《贵州绿茶加工技术规程》以及《贵州绿茶公用地标使用管理规范》管理办法……促进会多措并举,不断强化“贵州绿茶”标准。在扩大“贵州绿茶”品牌的社会影响方面,促进会先后组织编印了《贵州绿茶》宣传册,拍摄制作并完善了《贵州绿茶》宣传片,设计制作了“贵州绿茶”茶水分离杯、“贵州绿茶”盖碗杯、“贵州绿茶”评审杯。内外并举,拓展“贵州绿茶”销售的渠道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促进会积极参加各类展销、论坛、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达12余场,大力支持贵州茗之天下茶叶公司等一批新兴绿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了“黔茶出山·风行天下”的黔茶出口典范。两年来,各项推介活动现场销售已达2亿余元,签订“贵州绿茶”购销合同20余亿元。夯实基础,地标系列项目深入一线贵州省内28个县(区)设立了贵州绿茶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公室,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贵州绿茶的主销区设立管理办公室,共同监督管理贵州绿茶地理标志在企业的使用和推进。2017年开始,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印制了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70万枚,2019年6月已发放完毕,据了解,在贵州绿茶地标使用的企业中,大多是没有品牌的中小茶叶企业和合作社,年销售额千万元左右,使用地标后,企业注重包装和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了质量安全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助推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信任力。目前,已有80家企业入驻农业农村部国家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贵州绿茶地标使用的同时,专家深入到湄潭、凤冈、余庆等16个县,省外北京、上海、济南、青岛设立的4个分会开展系统培训,重点围绕地标的意义、价值、标准、品牌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共培训涉茶部门工作人员和茶叶企业负责人2000余人次。
仙境家园 陈沛亮/摄
另外,贵州绿茶衍生产品的开发延长了贵州茶产业链。贵州贵茶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在江口县凯德特色工业园区,建成了占地面积5000平方的抹茶加工车间,年产2000吨抹茶规模,是目前世界上加工能力最强、设备最先进的抹茶生产线,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抹茶加工企业。截至2020年4月,全省已先后投产56条碾茶(抹茶原料)生产线,其中铜仁市35条,黔南州7条,遵义市12条,贵阳市2条。《贵州抹茶》标准于2019年1月,省质监局以DB52/T1358-2018正式发布施行。至此,贵州抹茶成为了全国抹茶发展的方向标。如今,在“贵州绿茶”大地标的引领下,省内各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快速成长,茶产业成为全省绿色生态产业、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走出了一条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道路。来源:天眼新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金忠秀
编辑/刘悦
编审/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