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叶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开创了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先河。
2000年初,遵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要将遵义独有的种茶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吹响了茶产业发展的集结号角。随后,一系列扶持茶产业发展的强劲政策文件出台,先后将茶产业纳入遵义市“六个一百”工程、“七个一百”工程、“八大农业产业”,茶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特别是2006年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遵义市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打造,担起了贵州茶业发展“排头兵”和“先行者”的任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基地提质增效步伐,深化“四个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全市茶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茶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把“利剑”。
经过十余年的坚守,茶产业已成为遵义市惠及百万民生的支柱产业,呈现“一业兴、百业旺”的态势。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00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183.7亿元。靠土地租金、茶青采摘与管护务工收入、合作社分红、茶农转变为大户等利益链接机制,通过扶持企业(合作社)壮大从而发挥带动作用,茶业扶贫成效显著。
如今的遵义,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贫困户因茶而变,茶园变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种茶乡镇105个,其中:万亩以上的乡镇53个、村25个。种植15亩以上茶园的家庭农场12331个,专业合作社265家。整个茶产业共涉及26.626万农户120万茶农。全年投产茶园140.05万亩,茶叶产量10.95万吨,总产值85.11亿元,茶叶出口达2665吨。茶产业带动16个贫困乡镇、129个村、11.4万人脱贫致富,贫困乡镇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1320元提升到如今的6246元。遵义市为贵州的茶产业发展探索了道路,树立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