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的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第一:作为与咖啡和可可并列的三大饮品之一,茶叶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中整体产能过剩,
国际茶叶产量从1995年到2015年这十年的增长幅度为211%,其中55%的增长来自于中国,而国内的增长很大部分来自于中西部的茶叶种植省份,比如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而同期,世界上的饮茶人口或者人均茶量却没有太大的增长,因而就国际形势而言,茶叶的产能是过剩的。再来看国内的茶叶产销形势:一方面,市场消费能力明显下降,茶叶批发零售销售价格持续走低,传统茶叶经销商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茶叶产量二十年连续增加,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同时还有很多新种茶园未来几年也将陆续进入采摘期,可以预测未来3-5年茶叶产量还将继续增加,尤其是贵州。
第二:国际大宗茶叶采购价格持续低迷以及茶叶出口贸易壁垒越来越高,从 2013-2015年各个主要产茶国茶叶的平均离岸价格(FOB)看,中国的茶叶离岸价格仅次于斯里兰卡,即便如此,其价格也相当低廉,仅为4.13美金每公斤,按照现有汇率计算即为每斤13.5元,这么低廉的平均价格,同时伴随着汇率波动、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劳动力价格、价格不断上涨的茶叶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农资,出口茶叶的利润空间也就越来越低。此外,茶叶出口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2016年1月起,欧盟将执行多项茶叶农残限量新规,提高抽检比例,新规对来自中国的茶叶(不管是否添加香料)中氟乐灵(限量0.05毫克/公斤)的抽检比例提高到10%。此外,欧盟正酝酿一项针对来自中国茶叶的强制性标准,考虑把食品中的高氯酸盐限量定在0.75毫克/公斤。由于高氯酸盐使用广泛、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一旦欧盟确定限量标准,可能对我国茶叶出口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在对外出口刚刚起步的贵州茶叶来说,也极具挑战。
第三:人均饮茶量偏低,其中年轻人群喝茶的比例越来越低。2015年,中国茶叶总产量为198万吨,茶叶产量为世界第一,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9.4%。虽然产量大,但是茶叶的消费量却不是最多的,人均喝茶量在全球排名连前20都未达到,全球茶叶消费量最大的是英国,国内的人均最大喝茶量在广州。贵州虽然是茶树的起源地,但是饮茶的氛围并没有广东、福建等地浓厚。贵州生产出来的茶叶,如果首先在当地都没有一定消费量的话,这样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茶叶产业规模小而凌乱,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导致该行业宏观调控乏力,生产企业各自为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贵州茶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乏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政,品牌杂乱,知名度很小,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全省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