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黑茶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
黑茶制作历史悠久,其制作过程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等工序,主要分为湖南黑茶、湖北青砖、四川边茶、安徽黑茶、广西六堡茶以及陕西黑茶和贵州黑茶。目前,市场上的黑茶一般为紧压茶,产品以茯砖、黑砖、花砖、青砖等为主。
黑茶最重要的制作工序是渥堆。渥堆是形成黑茶独特的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堆积24小时左右,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精或酸辣气味。渥堆时,茶叶处在湿热环境下,且茶叶因堆积形成了缺氧状态,引起了茶叶内化学物质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使黑茶的滋味完全不同于其他茶类。
黑茶被誉为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
古代,在以肉食为主、少食蔬菜的牧民之间,一直流传着: “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因为少食蔬菜,所以牧民体内缺少需要的植物性维生素,自黑茶引进后,这些维生素就主要来自于茶叶,人也跟着健康起来,有效地弥补了少食蔬菜吸收不足的问题。
说起来,牧民离不开黑茶与文成公主还有不浅的渊源。
相传在唐朝时,汉藏关系和谐,文成公主入藏时,因为喜爱喝茶,嫁妆里除了金银珠宝等,还有许多黑茶。 刚入藏,文成公主对这里寒冷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尤其不适应藏族人以肉食为主,少蔬菜的生活,经常茶饭不思,对牛羊奶气也很是不习惯。后来,文成公主想出一个办法,先喝半杯奶,再喝半杯茶。慢慢地,为了方便,就将奶和茶混合在一起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奶茶了。
为了增加喝茶的品味和乐趣,文成公主在煮茶时还加入了松子仁、酥油等,并根据人们的喜好加糖或盐巴,酥油茶就形成了。如今,酥油茶已经是藏族的一种茶俗。
黑茶中有一种叫茯砖茶。茯砖茶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发花”,发花形成了一种黄色的颗粒状菌体,既金花。金花是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真菌。
黑茶里独有的这种冠突散囊菌,富含多种有益氨基酸,数百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金花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与茶叶存放的环境以及时间也有关系,并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之说。
贵州黑茶
贵州黑茶的产区主要在遵义市湄潭县、铜仁市松桃县、安顺市镇宁县。
贵州黑茶的制作历史悠久,习水县志曾记载:这里生产的南边茶、金玉茶,远在明清时代已远销西藏、西康等边疆地区,最高年产量达3000担。贵州是茶叶种植大省,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贵州茶叶原料不但充足而且质量好。因此贵州的都匀毛尖、遵义红、湄潭翠芽、湄潭黑茶等茶叶被很多人熟知并喜爱。
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给予了茶树优质的生长环境,而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则使湄潭的每一片茶叶都有机会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宝藏。
湄潭黑茶通过特殊的工艺“发花”而长成的“金花”(冠突散囊菌)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真菌,其颗粒呈金黄色,大小会随着发酵的进行而发生变化,茂盛的时候似“米粒”,并且有金花在砖面上盛开,且密度高于一般砖茶。金花是砖茶中特有的物质,是成就砖茶品质风味的关键,也是其它茶类所不具有的。
被称为“中国黑茶制茶大师”的赵双宁是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下,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古法制作过程,并将一代代地保护传承下去。
赵双宁是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在上世纪90年代,赵双宁师从老茶人何殿伦,学会整套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后,从2005年起,专职干起了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
手筑黑茶的制作过程和其他茶相比较为复杂,共有十多道制作工序。除了采摘鲜茶叶、选料分级、去除杂质和老叶、杀菌和杀青、揉捻,还要进行发酵,再与新茶搅拌熬汁,剁碎切细进行二次渥堆(二次发酵),手工装入模具成形后进行烘干发花(三次发酵),最后进行包装,整个过程大约要花费50天的时间。
目前,黑茶共有七个品种,包括茯砖、三尖(天尖、贡尖、生尖)、花砖、黑砖、青砖茶、千两茶、康砖金尖,原料的选用以大叶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