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大树茶的奥妙
务川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自唐、宋时期就有了茶园,多数地区的农民都有种茶的习惯,至今在都濡、浞水、涪洋、黄都等乡镇还生长着原始的大树茶,当地人称为“大叶茶”。务川县内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广泛流传“油茶汤”、“油茶稀饭”、“油茶汤圆"等饮用方式,与古人"饮茗粥"、“擂茶”具有相同的饮茶习俗。
北宋诗人、书法家、有“苏门四学士”之一“分宁一茶客”之称的黄庭坚遭贬在涪州当别驾,在黔州(即今天的重庆市彭水苗族自治县,毗邻贵州道真、务川两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同属贵州大娄山山脉和苗岭南麓。按史书记载,当时的黔州辖道真、务川等县)安置期间,他四处访茶问茶,品茶说茶并写下了贵州最早的茶诗《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人焙香; 青箬裹,绎沙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今务川濯水镇)春味长”。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及清代刘源其的《茶史》里也有“黔阳之都濡高枝”(都濡高枝指务川的大茶树)之说。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蜀之茶,则有......恩安黔阳之都濡,.....煮饮,止渴明目除烦,消痰利水,清上膈......”概述了务川大树茶的药用价值。
1939年,中国茶叶科研所对务川大树茶进行研究后认为,务川大树茶是难得的茶资源。1941年,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的李联标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工作期间,对湄潭、风冈、务川、德江四县的茶树地方品种作调查时,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我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其树高7米,叶大16cmx9cm。推翻了驻印英军勃士少校宣布的只在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有野生茶树的论断,更进一步说明了务川大树茶的珍奇。
解放后,务川大树茶曾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家茶科所,贵州茶科所、贵州农学院、福建茶科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辽宁大连中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先后对务川大树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